吉林大学力学系创建于1960年,并于该年开始工程力学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每年招生本科生1-2个班。1981、1993、2000年分别获批固体力学、工程力学、流体力学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1986年获批固体力学博士学位授予权,1988年固体力学学科被评为吉林省重点学科,2003年获批力学博士后流动站,2018年获批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020年工程力学本科专业被评为吉林省一流专业。专任教师20人、实验技术系列5人,其中教授7人,博士生导师5人,博士学位者比例为82%,海外留学经历教师占70%。
工程力学本科专业立足吉林大学综合性高校办学优势,依托力学博士一级学科授权点,面向机械、汽车等设计与制造领域,坚持立德树人,将工程力学专业建设成特色鲜明的国内一流本科专业。培养学生的力学、数理、计算机基础理论及基本技能,赋予学生应用实验技术手段和计算机解决工程中力学问题的能力。学生毕业后可继续深造,或从事产品开发、技术研发、生产组织和管理等工作。此外,力学系还承担吉林大学工科的《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工程力学》基础课程的教学,2011年教学团队被评为吉林省工科基础力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力学实验中心(吉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辅助教学团队完成力学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实验教学。
学科坚持“小而精、精而专、专而特”的办学思路,经过60年的建设,形成了基础力学与力学交叉、固体力学、工程力学3个稳定且水平较高的主干学科方向。面向汽车、航天、工程机械以及人体健康等领域的前沿问题和国家及地方重大需求,在结构高效重分析理论、结构振动控制、重大装备结构轻量化设计、多物理场耦合分析、肌骨系统生物力学等方向上形成了学科特色,具有良好的学术声誉。开拓和发展了结构动态设计理论,解决了我国长二捆火箭系统的动态特性预测等问题。参加了红旗阅兵车发动机的研发,解决了正时链传动系统的动力学计算与性能优化问题。为徐工集团设计了全球最大吨位的双臂履带起重机,亚洲第一作业高度的登高平台消防车。采用自主开发的薄壁结构设计工业软件,为一汽集团辅助设计红旗车身骨架数字化模型。将基于宏微观影像预测骨强度的生物力学建模仿真方法和机器学习相结合,建立了评价骨折风险的机器学习模型,已作为吉大一院骨科临床选取骨折内固定方案的理论依据。
办学期间,学科培养了中国科学院院士戴永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胡平、邱志平、陈焱,长江学者张义民为代表的一批学术领军人才;深圳市市长刘应力为代表的管理型人才;全国政协委员徐涛为代表的政界人才。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完成科研项目400多项,到款科研经费8000余万元,发表论文800余篇,其中SCI检索400余篇,被引5600余次。陈塑寰教授连续3年进入爱思唯尔发布的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学科是中国CAE仿真联盟副理事长单位、力学学会吉林省理事长单位等。